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·(中国)官网首页

艺术与尊龙凯时 人生就是博隆重上線,歡迎來到艺术与尊龙凯时 人生就是博!
理論研究

您的當前位置:首頁 > 理論研究

國畫 論文
發佈時間:2020-12-11

追求國畫藝術,勇於創新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作者   高宗



自小酷愛繪畫藝術,愛動筆動墨,有幸參加房山區文化館組織繪畫創作學習班,又參加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學習。在劉紹勇、王西林老師的指導下繪畫水平不斷提高,下面我說一說關於學習山水畫一點體會


一、山水畫臨

學習畫山水畫要通過臨蔡吸取別人用筆、用墨、用色等經驗。臨摹是學習中國山水畫一種入門的途徑,但臨摹不是目的,是提高自己表現自然能力的手段,通過臨吸取別人的表現技能來提高自己的寫生能力和創作水平。初學掌握一些基本畫法,如怎樣畫山、石、樹、雲、水等基本畫法,有一定功力便認真分析古代畫家范寬、荊浩山水畫作品,近代畫家如李可染、陸嚴少、梁樹年、黃秋園等名家山水畫作品,吸取藝術精華,多看、動腦體會、用心琢磨、吸取各名家之所長來提高自己的繪畫水平。


二、寫生

「生活是藝術的源泉」,寫生一直是歷代畫家繪畫創作的法寶。宋代畫家范寬所畫的「谿山行旅圖」在皴法畫樹上確有創造,表現雄偉的山巒,極有氣勢,正說明他深入自然,常居住於終南山,大華山體察,「峰巒渾厚,勢狀雄強」,形成了獨特風格。元代畫家黃公望強調對景觀察寫生,皮袋中置描筆在內,或於好景處,見樹怪異便寫之。他常居住富春江山水中,領略江山之勝景。清代畫家石濤,他針對山水畫嚴重脫離生活傾向,以樸素的唯物主義反映論的認識出發,提出「山水有趣,須是入野」,看山時見他或真或幻,認為對自然景物的觀察不應停留於外貌,更重要的是「得乾坤之理、山川之質」,他所要求的山水畫創新不是一山一水、一木一石的模擬翻板,而且通過「搜盡奇峰打草稿」進行高度的藝術概括,達到了「神遇而跡化」的境地。現代畫家遵循古代畫家所提出的「外師造化,中得心源」更加重視反映現實生活的精神作品,更加重視寫生的重要性。畫家李可染先生說的好,「寫生是繪畫很重要的一環,生活是不斷發展的,寫生就是對客觀世界的不斷發展的認識,也是發展藝術、推動藝術、積累素材的重要手段,要深入生活,了解生活艱苦,認真的反映生活。山水畫家李可染、傅抱石、陸嚴少等很多畫家繼承古人的優秀傳統,結合寫生創作出很多的反映現實生活精神的作品,更加說明積累素材,深入生活,了解生活在創作中是非常重要的。

我喜歡畫山水畫,通過臨暮掌握一些畫山水畫的基本畫法(如怎樣畫樹、山、雲、水、石等技法),畫了一些山水畫,總覺得畫得不如意,後來在老師的指導下,知道了要畫好山水畫必須掌握「繼承」與「創新」的關係,沒有繼承,談不上創新,要創新必須要源於生活,重要是寫生,只有走出去,通過觀察體會才有收穫,創作出的作品才有真正的生命力。我生活在北京西南部,房山地區,有很多的名山勝景,有優越的地理條件,我利用節假日,背着畫夾,騎着自行車,先後去了上方山、十渡,一去就是好幾天,飢吃乾糧,渴飲泉水,夜宿農家,露臥山岩,不僅陶治了情操還鍛煉了身體,受益不淺。在寫生過程中我看到了上方山、十渡山勢雄偉,具有高峻、奇險的特點,群峰竟秀,蔚為壯觀,滿山蒼松翠柏,有的倒掛在絕岩之下,有的挺立於石縫中間,不僅造型美觀奇絕,而且顯出頑強的生命力,還有那霧中駱駝峰,摘星駝,各顯其姿。當我登上上方山雲梯向遠山跳望,山巒起伏,煙霧繚繞,看到了這美好的勝景,不由得激發了我寫生的動力。開始我認為搞寫生沒有什麼,不加觀察,不加分析,不加概括,拿起筆就畫,結果收穫不大。後來學習了李可染先生所提出「對景久生,對景久觀,對景凝視」,通過仔細觀察,仔細分析,認真概括,弄清山的特徵,山石脈絡走向,是縱是橫,適合哪種皴法,進行概括提煉,突出表現出山的高險氣勢,先構思再構圖,做到意在筆先,經過周密考慮,運用熟練筆墨,由近到遠,近清楚,遠模糊,進行處理畫面,通過記憶,積累豐富素材,為創作打下基礎。不論臨摹或寫生,學習最終目的是創新,而創新的依據來源於寫生和生活感受,不僅是用筆用墨去畫,更是要用心去畫,一定要注意自我心靈感受的捕捉,把發現的一點一滴都紀錄下來,這樣積累的素材做為創新的依據,才能創作出感人的作品。


三創新

通過大量寫生,搜集素材,正如近代畫家石濤所說:「搜盡奇峰打草稿」,來不斷充實自己頭腦,認真分析寫生稿,掌握山體走向,山石結構、脈絡,根據寫生環境特點,深刻印象,抓住主要氣勢,正如畫家李可染所說:「寫生過程中吃進去,消化,吐出來」,從被動變為主動,要求熟知對象,做到胸中有竹,運用熟練的筆墨認真創作每一幅畫。

意境是畫家在生活中被某種事物觸動了真情,經過觀察、體驗、認識、升華,使這一事物以理想化,經過情與景、物與我的相互交融,借景抒情,從而表現出的藝術境界,藝匠經營,探索,捕捉到與之相適的藝術境界。畫家李可染先生所說:「意境是藝術的靈魂」,是客觀事物精萃的集中,加上人的思想陶鑄,經過高度藝術加工,達到情景交融,借景抒情,從而表現出的藝術境界。

我將繼續在生活中積累素材,提高藝術修養水平,勇於探索,大膽創新,創作出新時代人民喜愛的作品。



  • 文化交流
  • 藝術家查詢
  • 聯繫我們
  • 公益拍賣
  • 入院須知
  • 作品展示
  • 理論研究
  • 協會概況
  • 新聞中心
  • 地址:北京市房山區永樂園三里 技術支持:聖輝友聯
    Copyright © 2013-2023  版權所有 京ICP備17073443號-1